星期五, 9月 14, 2007
0
「21世紀啦!滿天的飛機,滿地的Notebook啦!」少林足球中的一句台詞,點出了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密度;但是科技發展不會以此而滿足。

自1988由 Mark Weiser 提出的 Ubiquitous Computing 經歷了近二十年(但到了1991年才發表了「The Computer for the 21th Century」這篇文章),尚未看見成熟、普及的實作例。但這麼多年來仍不斷有相關的研究持續進行。

所謂「Ubiquitous」指的是隨處可得、隨時隨地。IBM Advanced PvC Technology Lab 自2001年啟動的 Pervasive Computing (PvC) 計畫,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 Ubiquitous 環境下的應用。Pervasive一詞也是由 Weiser 所提出,用來解釋 Ubiquitous 所用。Weiser 所定義的 Ubiquitous Computing 是:

"Ubiquitous computing names the third wave in computing, just now beginning. First were mainframes, each shared by lots of people. Now we are in the personal computing era, person and machine staring uneasily at each other across the desktop. Next comes ubiquitous computing, or the age of calm technology, when technology recedes into the background of our lives."


滿地Notebook的現在,還停留在 Weiser 近20年前所定義的第二階段資訊科技。當資訊科技無縫地融入環境的每一個角落後,才算是Weiser所認定的第三波資訊時代;他也稱此為「寧靜科技」(Calm Technology)。

但是第三波時代所需要的基礎絕對不是只有火熱的3G、WiMax、FTTx等網路佈局。很關鍵的一個重點–「寧靜科技」須要更多感測及人工智慧。Intel 所主道的 Proactive Computing 主旨便在於讓遍佈在環境周遭的資訊節點都具有主動(Proactive)的能力。

我們可以說 Proactive 是相對於 Interactive 的互動模式。這樣說起來似乎有點怪,「Interactive」不就是「互動」嗎?我想我們可以解釋如下:Interactive指的是需要人機來回確認的互動;而 Proactive則是機械(隱藏在環境四周的各種型式的電腦)主動根據人和周遭的情勢判斷本身應該要做的行為而進行動作。這真是太玄了,傑克!即便是到了2007年快結束的今天,都還沒有哪位人工智慧大師敢宣稱他能準確預測人的心意,啾~~~竟,Weiser、IBM和Intel是在一起虎爛,還是他們真的在十多年前就能看見50年、100年後的科技發展嗎?

(to be cont...)

0 回應:

張貼留言